宽边黄粉蝶

Terias hecabe   Linnaeus
   

  1006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成虫 雌虫体长13.6-18.6mm,翅展36.2-51.6mm。雄虫体长12.5-17.6mm,翅展35.5 - 49.2 mm。触角短,棒状部黑色。翅深黄色到黄白色。前翅前缘黑色,外缘有宽的黑色带,从前缘直到后角,其内侧在M3脉与Cu1脉处向外呈指状凹入。雄蝶色深,中室下脉两侧有长形性斑。后翅外缘黑带窄而界限模糊,或仅有脉端斑点。前翅翅反面满布褐色小点,前翅中室内有2个斑,室的端脉上有1个肾形斑。后翅反面有有分散的小点,中室端有1枚肾形纹,外缘因m3室略突出而呈不规则圆弧形。
雄性外生殖器:背兜阔,背面观三角形,背中有些凹陷,完全骨化;爪形突通常很短;囊形突中等长;抱器瓣长宽几乎相当,端部中央有2枚短小的内突: 1枚位于中部,1枚位于端缘,腹缘有2枚较长的内突,其基部相互靠近;阳茎细长,端部有微刺突;阳茎端基环弱骨化,宽叶状,基部具短柄,端部中央深裂。
雌性外生殖器:产卵瓣长;前表皮突几乎直,接近后表皮突的长度,其基部背缘有1明显的疣突;交配孔开口在生殖片的前端;囊导管几乎与囊颈等长,膜质,但前1/2弱骨化;囊突大,其中部稍收缩,上有许多小齿突。
卵 近纺锤形,乳白色,长径1.3-1.6mm,短径0.32-0.45mm;卵表面有纵脊51-59条,横脊61-74条。
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28.0-33.4mm,头宽2.84-3.32mm。体墨绿色,头浅绿色,有深绿色网纹;气门线灰白色,气门线下淡黑色,第六腹节亚背线处有1个淡黄色肾形斑;各体节有5-6个小环节,其上密布小瘤突,体毛末端呈球状;趾钩3序中带。
蛹 长18.9-21.3mm,平均19.9mm;宽5.9-7.0mm,平均6.3mm。近三角形,两端尖细,中间翅芽隆起,膨大;体淡绿色,有的个体体上有不规则黑色斑点,腹末臀棘上有72-90枚钩刺,形似锚状。

大小

成虫 雌虫体长13.6-18.6mm,翅展36.2-51.6mm。雄虫体长12.5-17.6mm,翅展35.5 - 49.2 mm。
卵 近纺锤形,乳白色,长径1.3-1.6mm,短径0.32-0.45mm;卵表面有纵脊51-59条,横脊61-74条。
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28.0-33.4mm,头宽2.84-3.32mm。
蛹 长18.9-21.3mm,平均19.9mm;宽5.9-7.0mm,平均6.3mm。

生物学

生物学:宽边小黄粉蝶在福建1年发生9代,世代重叠。以幼虫在黑荆树羽叶上越冬。越冬幼虫翌年2月中、下旬开始化蛹,3月上旬始见成虫。成虫多在8-10时羽化,羽化后常静伏3-5小时才开始飞翔活动和取食,各代羽化率84.8-90.5%。羽化后2-3天开始交尾。交尾多在14-16时。交尾历时95-150分钟。雌虫一生交尾1次,少数2次。成虫常取食植物花蜜作为补充营养。雄成虫寿命3-9天,雌成虫5-13天。卵多产于林缘黑荆树中下部向阳的嫩叶上,散产。每只雌虫可产卵27-146粒,平均89粒。产卵历期2-3天。
在福建卵的孵化率第一代较低,为54.6%,其余各代为75.5-91%。各代的平均卵期按顺序分别为9.6天、4.8天、4.2天、2.6天、4.2天、4.6天、5.8天、10.5天。卵昼夜均可孵化,孵化高峰在8-10时。
初孵幼虫先取食卵壳,约30分钟后才开始食叶。白天幼虫多栖息在叶背。1-3龄幼虫可吐丝下垂,随风迁移扩散。幼虫昼夜取食,一生可食黑荆叶1034mg;4、5龄幼虫食量大,约占总食量的93.4%。各代的平均幼虫历期按顺序分别为:20.4天、5.61天、14.6天、13.8天、13.6天、18.5天、22.4天、25.6天、66.5天。各代幼虫危害盛期是:第一代4月上、中旬,第二代5月上、中旬,第三代6月上、中旬,第四代7月上旬,第五代8月上、中旬,第六代9月上、中旬,第七代10月中、下旬,第八代十一月下旬,越冬代2月中旬。据1986年在福建南平观察,第一代幼虫自然死亡率达30.5%,第二至第九代则为12.4-18.6%;1、2龄幼虫死亡率较高。
老熟幼虫变为预蛹前停食1-2天。多在黑荆树小枝上化蛹,少数在地被物上化蛹。预蛹期l-2天。化蛹率78.4-92.8%。蛹期第一至第八代4-13天,平均6.2-9.5天;第九代9-16天,平均12.8天。
天敌:卵的天敌有黑卵蜂;幼虫的有黑瘤姬蜂和细菌;蛹的有广大腿小蜂。据1987年观察,广大腿小蜂对越冬代蛹的寄生率达62.5%。
寄主:含羞草科Minosaceae:大叶合欢 Albizzia lebbek、银合欢 Leucaena leucocephala;大戟科Euphorbiaceae:黑面神Breynia fruticosa、土密树Bridelia moboica;苏木科Caesalpiniaceae:决明 Cassia tora;金丝桃科 Hypericaceae:黄牛木 Cratoxylum ligustrinum;鼠李科Rhamnaceae:雀梅藤Sageretia theezans;蝶形花科Papilionaceae:田菁Sesbania cochinchinensis等。
染色体数目:指名亚种的单倍染色体数目是31 (Maeki, 1953, 1958, 1959,日本标本测定;Maeki et Ae, 1966,尼泊尔标本测定)和30(Saito et Kudoh, 1972, 尼泊尔标本测定)。

生命周期

生物学:宽边小黄粉蝶在福建1年发生9代,世代重叠。以幼虫在黑荆树羽叶上越冬。越冬幼虫翌年2月中、下旬开始化蛹,3月上旬始见成虫。成虫多在8-10时羽化,羽化后常静伏3-5小时才开始飞翔活动和取食,各代羽化率84.8-90.5%。羽化后2-3天开始交尾。交尾多在14-16时。交尾历时95-150分钟。雌虫一生交尾1次,少数2次。成虫常取食植物花蜜作为补充营养。雄成虫寿命3-9天,雌成虫5-13天。卵多产于林缘黑荆树中下部向阳的嫩叶上,散产。每只雌虫可产卵27-146粒,平均89粒。产卵历期2-3天。
在福建卵的孵化率第一代较低,为54.6%,其余各代为75.5-91%。各代的平均卵期按顺序分别为9.6天、4.8天、4.2天、2.6天、4.2天、4.6天、5.8天、10.5天。卵昼夜均可孵化,孵化高峰在8-10时。
初孵幼虫先取食卵壳,约30分钟后才开始食叶。白天幼虫多栖息在叶背。1-3龄幼虫可吐丝下垂,随风迁移扩散。幼虫昼夜取食,一生可食黑荆叶1034mg;4、5龄幼虫食量大,约占总食量的93.4%。各代的平均幼虫历期按顺序分别为:20.4天、5.61天、14.6天、13.8天、13.6天、18.5天、22.4天、25.6天、66.5天。各代幼虫危害盛期是:第一代4月上、中旬,第二代5月上、中旬,第三代6月上、中旬,第四代7月上旬,第五代8月上、中旬,第六代9月上、中旬,第七代10月中、下旬,第八代十一月下旬,越冬代2月中旬。据1986年在福建南平观察,第一代幼虫自然死亡率达30.5%,第二至第九代则为12.4-18.6%;1、2龄幼虫死亡率较高。
老熟幼虫变为预蛹前停食1-2天。多在黑荆树小枝上化蛹,少数在地被物上化蛹。预蛹期l-2天。化蛹率78.4-92.8%。蛹期第一至第八代4-13天,平均6.2-9.5天;第九代9-16天,平均12.8天。
天敌:卵的天敌有黑卵蜂;幼虫的有黑瘤姬蜂和细菌;蛹的有广大腿小蜂。据1987年观察,广大腿小蜂对越冬代蛹的寄生率达62.5%。

生境信息

寄主:含羞草科Minosaceae:大叶合欢 Albizzia lebbek、银合欢 Leucaena leucocephala;大戟科Euphorbiaceae:黑面神Breynia fruticosa、土密树Bridelia moboica;苏木科Caesalpiniaceae:决明 Cassia tora;金丝桃科 Hypericaceae:黄牛木 Cratoxylum ligustrinum;鼠李科Rhamnaceae:雀梅藤Sageretia theezans;蝶形花科Papilionaceae:田菁Sesbania cochinchinensis等。
染色体数目:指名亚种的单倍染色体数目是31 (Maeki, 1953, 1958, 1959,日本标本测定;Maeki et Ae, 1966,尼泊尔标本测定)和30(Saito et Kudoh, 1972, 尼泊尔标本测定)。

国外分布

日本,韩国,印度,尼泊尔,阿富汗,斯里兰卡,越南南部,缅甸,泰国,柬埔寨,孟加拉国,菲律宾,新加坡,马来西亚,印度尼西亚, 澳大利亚,非洲。